行业动态
极端干旱事件增加,干旱监测预警面临新挑战
2023-03-16
近年来,全球升温导致高强度、长历时、大范围的极端干旱事件增加。
2022年,长江流域遭遇1961年有完整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气象水文干旱,洞庭湖、鄱阳湖提前3个月进入枯水期,其中鄱阳湖水位跌破历史最低纪录。
在此背景下,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水利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长郑海金,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交了一份关于进一步提升南方丰水区干旱灾害防御能力的建议。
在郑海金看来,当前旱灾管理为典型的危机管理方式,面对旱情采取的措施往往是临时性和应急性的,干旱灾情监测与预警能力不足。
对此,郑海金认为,构建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全链条式灾害防御平台和信息共享发布机制是必要的。
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2006年对全球122个国家灾害预警系统的调查中发现,干旱预警远比其他气象灾害预警复杂得多,不仅要根据其发展对其监测,监测元素也非常多元,包括降水、温度、地表水和地下水供应变化等,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定环境,选择不同的干旱监测指标。
目前,我国对干旱监测预警防控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
“十三五”期间,我国系统深入揭示了变化环境下气象、水文、农业干旱成灾机理及农业、城市、生态等不同承灾对象旱灾风险孕育机理,构建了包括干旱监测评估、旱情预报预测、旱灾风险动态评估及调控等的抗旱减灾技术体系,建立了干旱监测预报与旱灾风险防控一体化平台。
去年7月,水利部正式启动全国旱情监测预警平台建设,计划在9个月后进入试运行。
该平台利用气象、水文、农业等多种数据,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作物分布、作物生育期等多种下垫面信息,进行旱情综合评估。
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对未来七天或半个月的气象预报,进行相应预警发布。
然而,大旱、长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往往有着很强的区域特征,任何一个地方都不是气候孤岛。因此,极端事件不仅要求在区域尺度上得到精准表达,也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来考察全球不同区域气候热点的关联性。
另一方面,大旱、长旱的监测,往往有更高的精细化要求。这些都给干旱监测预警研究带来新的命题,也推动新的研究与技术不断进步。
去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牵头承担了“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防控与公共安全”重点专项“特大干旱精准诊断与应急水源智慧调度技术装备”项目。
该项目面向特大干旱应对国家重大实践需求和科技前沿,目标是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大干旱“监测-预报-诊断-调控”成套理论技术体系和系统装备。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则牵头承担了“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防控与公共安全”重点专项“跨流域跨区域特大干旱场景推演与智慧防御”项目。
该项目将围绕跨流域跨区域特大干旱灾害防御需求,针对旱情实时准确评估、多时间尺度预测预警及场景推演、智慧防御等关键问题开展研究。(撰文/洪杨)
出 品:北京朗泰华科技发展中心
(咨询培训∣装备集成∣国际会展)
网 址:www.ESindustry.com.cn
www.isee-cefe-interschutz.com
微 博:安全应急产业资源网
头条号:朗泰华科技
抖音号:朗泰华科技
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安全应急产业资讯
微信号:safeworker (转载申请∣入群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