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相关内容|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发布版)摘录
2024-03-15
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国务院总理李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会议充分肯定国务院过去一年的工作,同意报告提出的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政策取向和工作任务,决定批准这个报告。
一、2023年工作回顾
——经济总体回升向好。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有序布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一批重大产业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有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丰硕,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第四代核电机组等高端装备研制取得长足进展,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更为彰显。
——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改善。
——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供给。
一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加强重点领域支出保障,全年新增税费优惠超过2.2万亿元,增发1万亿元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制定促进民间投资政策,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
二是依靠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增强城乡区域发展新动能。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全面部署推进新型工业化。出台稳定工业经济运行、支持先进制造业举措,提高重点行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推动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工业企业利润由降转升。数字经济加快发展,5G用户普及率超过50%。
三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扎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与共建国家贸易投资较快增长。
四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五是着力抓好民生保障,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有效应对海河等流域特大洪涝灾害,做好甘肃积石山地震等抢险救援,加强灾后恢复重建。
六是全面加强政府建设,大力提升治理效能。狠抓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安全生产的薄弱环节不容忽视。
二、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
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三、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
(一)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弘扬工匠精神。加强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完善产业生态,拓展应用场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建设智慧城市、数字乡村。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支持平台企业在促进创新、增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健全数据基础制度,大力推动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
(二)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
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基础研究系统布局,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部署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社会创新资源,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加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完善国家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发挥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化布局,推进共性技术平台、中试验证平台建设。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深化产学研用结合,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牵头重大攻关任务。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深化科技评价、科技奖励、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揭榜挂帅”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政策举措。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
(三)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
促进消费稳定增长。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加强民生等经济社会薄弱领域补短板,推进防洪排涝抗灾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000亿元。
(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推进财税金融等领域改革。
(五)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
推动外贸质升量稳。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办好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数贸会、消博会等重大展会。
加大吸引外资力度。
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
(六)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稳妥有序处置风险隐患。
健全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七)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毫不放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八)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优化经济布局。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加快完善地下管网,推动解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停车等难题,加强无障碍环境、适老化设施建设,打造宜居、智慧、韧性城市。
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九)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多措并举稳就业促增收。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推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着力夯实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基层基础,增强风险防范、应急处置和支撑保障能力。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加强重点行业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压实各方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做好洪涝、干旱、台风、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防范应对,加强气象服务。严格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安全监管。